2010年1月23日星期六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蘇軾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參橫斗轉欲三更」,夜深人靜,蘇軾借景託情,心情應該是輕快的,所以縱然當時仍是「苦雨終風」,期待的卻是天氣晴朗之將至。

這首詩引用了一些典故:「雲散月明誰點綴」,表面說的是當時的景物,暗中指朝中小人當道而主上被蒙蔽,使得一片丹心無以寄託。「天容海色本澄清」,把大自然的美反過來去諷刺眨謫詩人的人,用大海天高的氣韻嘲弄小人的渺少,技巧不可謂不高。

“道不行,乘桴桴於海。”(《論語˙公治長》)「空餘魯叟乘桴意」,「魯叟」就是指孔子。孔子當日因為道之不行而有乘桴桴於海的念頭,詩人在此詩引用孔子乘桴的故事,表示自己雖然暫時失意仕途,仍然對朝廷抱有責任感,心繫政事。「粗識軒轅奏樂聲」,雖然前途未測,詩人仍然享受眼前的生活,心境自由舒適,並不妄發牢騷,情操胸襟都令人欣賞。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認為貶謫於儋耳亦是一種經歷,化悲為喜,面對逆境而不自怨自艾或妄自菲薄,完全是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對讀者亦有一種鼓舞的作用,充份發揮了文學作品的藝術作用,提昇了人們潛藏心中的美麗與靈氣。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全詩結構精密,由眼前的景物寄託個人的理想和情操,句句都是景,也句句都是情,寫景精緻而寫情細膩,對象鮮明,所以亦是蘇軾作品的上佳之選。

用字精煉而各具含意,對仗工整而見工夫。起首就把二十八宿的「參」和「斗」都運用到詩裡去,再以「橫」和「轉」形容星座的位置移動。「參橫斗轉」對「苦雨終風」,「雲散」自然就「月明」了,「天容」、「海色」在開朗的人看來自然亦是開闊得令人胸懷坦盪的了。這首詩無論是在寫意寄情方面都可以看到蘇軾詩的特色和功力,既寫眼前景,也述平生志,在藝術表現上都達到佳妙之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