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5日星期四

下課了 After school

小弟弟二隻腳還沒走到樓梯上, 己經不由自主的停在中間, 眼睛再也離不開電視機上的畫面了。

大冷天氣, 溫度只有十度多一點, 他的頭髮卻是一根根豎起, 濕漉漉的。

真坐下來, 把襪子一脫, 吊在半空 : 「二隻蝦餃。」好豐富的想像力。

「別動。」他的臉上粉紅粉紅的, 再加一個甜甜的微笑, 大姑媽趕快用攝影機把這一刻的可愛留住了。

「姑媽小的時候, 文章曾在報紙上登過, 收過一點點稿費; 在學校也讓老師在同學面前抬舉過呢 。」

「哦, 怪不得你有這麼多錢啦。」

「姑媽有錢, 是因為勤力讀書, 努力工作。」少不得要向他們多提點一下讀書的實際作用。

智囊團

經濟不好, 人人都對領導人予以厚望, 可是, 領導人亦不過是人, 面對逆境亦不束手無策, 是小市民對在上的人要求過高, 抑或是在上的人無能亦無心?

眾生平等, 世界大同

「勿為亡國奴 。」

這話從一位的非常尊重的長者口中說出來, 我並不敢立刻反駁, 不過做人又何必如此執著?

且看今日世界局勢, 在美國長大的中國人, 在美國讀書留學結婚工作的中國人, 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性?

的確, 有許多人甫出國門, 便反臉不認國, 買衣服通通不要是國產的, 認識的朋友, 也不要是中國大陸出去的 。這類人當然有, 可是亦不能以偏概全, 一竹竿打死一船人啊。

後來美國的國殤日, 長者沒再把美國旗豎在自家門前, 大概亦自有另一番警醒了吧?

有趣的是, 也有另一些中國人, 在人家的地方生活了許久許久, 在工作間與洋人相處融洽, 回到家了, 卻堅持過的是家鄉的生活模式, 也絕對投入不了當地人的生活環境。

我的問題是: 中國現哪來的亡國? 終於在吳學昭先生寫的楊先生傳記內看到洋奴這一個名詞了。洋奴大概是清末國勢最弱時候出現的產品, 現在世界大同, 人類追求平等的時代, 香港人其實不大會用這一個字呢。

中國人始終糾纏在民族的融和問題上, 且看如今奧巴馬總統的成功選出, 是否應該以另一個新思維而向時代推進?

不過美國雖然是先進大國, 許多人因為生活圈子和國際視野的不足, 仍然是把中國看成是一個落後窮困的國家, 就算是名牌路易威登的廣告, 都是把最高貴的華衣美服, 穿到破舊的窄巷裡, 好好的香港繁華商業區不拍, 把模特兒帶到香火繚繞的黃大仙廟, 居心何在?

讀書

丁衍庸先生說: 「為人要有氣概, 畫畫要有氣勢。」

我說呢: 「寫文章要有風骨, 讀書人要有氣節 。」不對就是不對 。

在香港大學的馮平山博物館門額上, 看到了二個字:「讀書養氣。」恍然而悟。

的確, 讀書的最終目的, 不外是求學問, 學做人, 然後做到沉著不氣, 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