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3日星期六

《孟子》《莊子》《戰國策》

《孟子》的散文,是先秦時期儒家的代表之一。其中的文章完整地反映了儒家散文的雍容遒勁的藝術風格,氣勢磅礡,雄健有力,甚至可以說是用單刀直入的方式,直取人心。他的對話式的文體非常獨特,用長篇大論的說話,咄咄迫人,波灡起伏,氣勢如虹。所以後人說「孟子好辯」,而唐宋時候的散文家都以孟子的散文作為楷模。總括而言,孟子的風格可以說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於鼓動性,有縱橫家、雄辯家的氣概。又有人甚至對他評價為「孟子長於辯論,善用譬喻。文章氣勢磅礡,感情奔放,對後世散文有很大影響。」

以《孟子》的《梁惠王上》一篇為例子,開首已經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毫無周折的陳說:孟子見梁惠王的時候,梁惠王說了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話:「亦將有利吾國乎」?孟子便立即回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跟著孟子又用了比喻、排比、誇張、對比四個修辭的手法,用「千乘之家」和「百乘之家」因利而弒其君的驚人例子,於是便把他個人的觀點鮮明而有氣勢地闡述清楚,令人沒有任何可以還口反駁的機會。文章最後因勢利導,用一個有力的反問語結束:「王何必曰利?」令到梁惠王啞口無言,完全沒有還擊之力。於是就更顯得孟子辭鋒的厲害,雄辯之家的作風了。他的文章邏輯緊密,有理有據,雖然誇張,卻使人不自知,他的比喻形象鮮明,排比句式如後浪推前浪,高潮突起而又會在最有力的地方收煞及作出強而有力的反問,把對方置於死地而毫無還擊之力。


《莊子》裡面的文章,可以說是道家的散文,主要特點是用虛構奇妙的寓言故事來說明白原本不易說明的哲理,故事變化多端而又豐富多姿采,富於幻想性,氣魄宏大。在後世文評家的論說中,被許為『汪洋恣肆,想像豐富,機趣橫生。』在中國的文學歷史中、亦肯定了莊子的散文特色。在〈齊物論〉中的神人是代表。除此之外,故事更非常富於現實性,所有的故事都是來自現實生活,而又機趣盎然,透視著深邃的哲理,例如在〈養生主〉中的丁,〈則陽〉裡的蝸角之國等等都是代表。

《莊子》的寓言和議論都是緊密結合的,那是因為莊子在講故事的時候,其實是在說理;而在說理的時候亦離不開比喻性的寓言或故事,而他們的形象和哲理都有不可分割的聯繫,令人回味無窮。《莊子》借助了生動的形象,表達了許多語言所難以直接表述的,富有啟發性和詩情的生動性的,可以理解和體會的哲理,發揮了道家思想中的精微旨意,同時又能富有詩情的生動性。這種散文文章的獨特風格,使它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深遠的影響。

在《莊子-逍遙游》中的大鵬鳥,可以上追遠古時代的神話:以鯤鵬展翅,逍遙直上九萬里的壯麗景象,說明人的精神可以到達無限的自由境界。他們想像的奇特,形容的壯偉,比喻的驚心動魄,別具特色。用故事來論明抽象的哲理是《莊子》散文的主要特色,它用曲折的寓言來昭示那些很難用語言來說明的道理,給後世人的說理散文以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是以記言為主的歷史性資料作品,記錄了在戰國時候的謀臣策士,亦即縱橫家的言行。當時士人為了出人頭地或展露他們的抱負才能,都懷著策略去游說各位諸侯,而因為他們的立場和觀點都不同,常相互論辯或各抒己見,他們的言行便被記錄下來,再結集便成為這一本傳世的《戰國策》。因為內容非常注重記錄那些謀臣策士論辯時的意氣風發和競爭策略,所以更能顯示出《國策》的犀利辛辣、雄辯有力,而人物形象細緻清晰、生動傳神。我們在裡面認識到的人物諸如蘇秦、鄒忌、豫讓、聶政、荊軻等等,都是刻劃得有血有肉的。

以〈齊策一〉為例子,其中「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就非常細緻和富有戲劇性情味。主人公鄒忌身材高大,形貌昳麗。他曾問妻子、妾及一位來訪的客人:自己與城北的一位徐公到底是誰最可稱為美男子?而他們都答覆是鄒公最美。而結果鄒公自己發現非也。於是鄒公以此為例,向威王提出他悟出的治國者納諫的道理。結果齊國富強而勝於其他國家。這個故事非常的具有故事性,人物形象亦鮮明,對後世的小說、戲劇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力。而這都是因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寫作手法別具特色,以淺顯的事情設立比喻,去說明深刻的道理,盡量避免正面刺痛對方,採取由小到大的述說方法,使達到論說的目的。通篇的結構由淺入深,層層進逼,於是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說服力極之強烈。整個故事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性強,而且引人入勝。而在語言方面,可以說是做到了淺易、精煉、含蓄的效果,句法變化多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