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4日星期一

母親

因為久經訓練,我們對許多新知舊雨,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表達我們對他或她所遭遇到的大小事情,予以適當的親切慰問,可是,對於的們的至親,亦即是我們的家中老幼,又是否能夠適當地作出最真實誠摯的問候和照顧?

與媽媽在路上走的時候,不時輕托她的手臂,觸手處,只覺她的皮膚都是鬆鬆軟軟的。我心裡只想著:媽媽,你真的老了,而我們,亦都走到人生的較晚點了。

『哎呀,我總是認不的路......總之,在香港便要找著電車路,在九龍便找彌敦道就成了.....。』跟著又想起:『那時初來香港,船在海岸邊,只見這一頭都是燈,又亮又光........。』都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家裡窮的不得了,媽媽是賣了一籮穀才有旅費讓我來找你姨媽的,後來就算挨不苦,想要回家了,都不敢呀。有些女同鄉回去的時候風風光光,卻原來已經在這裡幹著些見不得人的職員了。』

當媽媽告訴我,她的姆指頭好像有點疼痛,可能是長了膿的時候,我只是輕描淡寫的脫下眼鏡看了一下,說:『去看醫生呀。』

反而她會說:『你怎麼要脫下眼鏡才看得清楚?』

『我都已經有老花了。』 感謝現代的科技,使得我可以配置一副讓別人看不出來的漸進鏡片,不是內行人或過來人,還真看不出來。畢竟,我也老了。

然後,她又提起手腕跟我說:『這裡也黑了一塊了。』

『是呀,剛才給你倒茶的時候,我都看見了。』

終於,媽媽的絮絮滔滔,讓我明白到,她是在向我表示:她是希望從我處得到多一點的關心呀。原來,我們都沒有把家裡的人與外面認識的人送上同等的公關技巧。原來,我們工作上打拼的朋友需要的,我們工餘之後玩樂的朋友需要的,甚至我們自己都需要的,家裡的父母親,甚至成年或不成年的兄弟姊妹,都同樣需要我們無時無刻送上最真心及適切的關心和慰問。只是,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遺忘了,或忽略,輕視了。

所以,當她隨後又跟我說:『星期二我要去健康院復診,你要不要來?』我竟然不知就裡,輕輕鬆鬆的便回答說:『反正我也不會看那些X光片,醫生怎麼說便怎麼說了。』我倒沒想到媽媽有可能會對我隱瞞她的健康狀況的報告。

終於,我忽然福至心靈的想到:她是希望我與她一起去健康院見醫生呀。

『陪阿媽去看照片!?』當天,有朋友相約去看戲,我只得老實相告了。

『看什麼?』

『看肺片呀!是真的照胸肺科的肺片呀!』

人老了,身體上的機能會自自然然的老化、衰退,所有的毛病會出現,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不過,今時今日,也沒有什麼所求了,只盼望媽媽身體健康,多活幾年安樂日子。

『你如何不知道這裡有一所健康院?』

我又如何會知道?總是在工作告一段落,賦閑在家,才會在家居附近遊盪,才知道許多的社區設施都圍繞在這一個人口密集的地方。

終於在小斜坡的盡頭找到這一間小小的健康院,坐在門外輪候的都是老弱婦孺,老舊的建築物,猶如被一棵碩大的樹包裹著,在午後的陽光下,幽靜是幽靜了,讓我坐著看完那本張翠容的拉丁美洲真相之路當然沒有問題,可是,她們上上下下的,走著一道又一道梯級,不是太辛苦了嗎?來的都是獨個兒慢慢走上來,有伴兒的並不多,這說明了現代平民百姓都是這樣獨來獨往的吧?

『你是她的什麼人?』 女醫生望了一眼恭恭敬敬地站立在旁邊的我一眼。

『女兒。』

『七十九歲了?』

『.....。』

她其實想分辯說是八十二歲了,不過忍耐著........她們那一代,當年.......。

你沒看見,剛才她在下面等候照片時,對其他不熟悉步驟環境的老人家,竟然是指揮若定:『現在男的先進去,等下就是女的.....對了,是在那機器上按掣取輪候票的了。』

不久前與媽媽及一位朋友參加廣州百萬葵園一天旅遊團,朋友望著我媽媽的背影說:『你媽媽比你還能幹。』那還用說?

媽媽的報告還好,不過為慎重計,醫生建議再做一個抽痰的化驗。

『可能要再等一段時間,你先走吧。』 媽媽是非常精靈又善解人意的老人家呢。

『那我便先行回家,有什麼事情,打電話找我吧。』

我老實不客氣,馬上溜之大吉,回家繼續看我的「拉丁美洲真相之路」了。

AC366C 1st paper

繳交日期:2010年5月24日

第一題
1)
散文由最初被肯定到現今世代,經過這麼多的學者文人的創作、研究、評說,再由長期的發展以至成熟作品的不斷湧現,如今無論是學者與普通讀者,都明白散文這種文體,即是我們日常以普通白話文字寫出來的文章。亦即是那些不必押韻,不必對偶,不必排比的文章,就已經可以被清楚介定為散文。即使是那些搬遷啟事的文章,請柬訃帖,借條借據等等的文字章句,都可以被分類為散文。

所以說,今日的報章雜誌,公文通告,甚至每一個人日常使用的家事便條,或者是公事留言,也都是散文。

可以說,散文以前可以被說成是最‘散’,最‘氾濫’的文字,但到了今日,散文卻成了是最無處不在,最受到大眾讀者及作者長期閱讀及寫作的作品。

參考書目:
香港公開大學(2010)“AC366C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1)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這篇文章都是一篇散文。雖然也不過是一封以最簡單的語言文字,清晰地向同學表達問候,詢問有關參加某項少年義勇軍訓練營的書信,完全做到了以書信形式的表情達意,以及互通消息的功效。

廣義的散文範圍十分廣闊,如果把韻文以外的作品都視作散文,即是把除了有韻的詩詞歌賦和以偶句行文的駢文以外,所有的文章都稱為散文。

在性質上,廣義的散文並不排斥非文學性的文章。差不多所有非詩非小說非戲劇的作品,連同應用性的文字在內,都是散文。所以說,這一篇既然是有應用性書信體的文章,便是完全合乎了廣義散文特性的文章了。

首先,從廣義來說,這篇文章絕對沒有押韻,而且通篇都是散文單句,完全沒有排偶的地方,也不講求平仄和聲律。這篇文章要表達的是作者與同學間,即是收信人的訂約,準備一起參加在暑假期間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提醒對方要留意及安排的事項。

狹義的散文強調的是作品要有文學性,若然沒有了文學的美感,即使散句行文,並具備抒情、敘事、說理的性質,也不能算是一篇散文。

狹義的散文雖然是把範圍縮小了,單指文學意義上的散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立,使之成為獨立的文體,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是具有較為實質的意義。

根據狹義散文的定義,這一篇散文當然就沒有什麼特別的文學性質了。既然沒有了文學的美感,即使是散句單行,也有一點點的抒情達意、問候關懷、敘事甚至說理:「我們的確應該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只不過是具備了一般性的實用、應用文章的功能而已。





參考書目:

香港公開大學(2010)“AC366C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第二題

(1) 說“自我的表現”是當代散文的特點,因為在散文中,是因為在散文中,作者要向廣大讀者表達的、關注的,要細訴直說的,都是個人內心對外部事物的感受,一切的所思所想,以及因之而起的感懷,都是以文字作出完全個人化所領會得到的感想發揮和評論對人對事的真切觀點。

任何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傳後世,都是因為作品裡面飽含作者至真至純的思想、感情、個性和內心世界。作品無論是以何種形式呈現讀者面前,都存在一種表現個人自我的寄託與感興、抒懷。

一般來說,小說與戲劇的表現技巧有很大的變化和差異,對比起散文的表現方式,對現代人來說便有更大的分別。

散文作者著重的是直抒胸臆,崇尚的是以表情達意為上乘的作品,一般不會作出過分誇張渲染的描寫,也不會過分隱悔作者心中所想,而喜歡以作者的直接及親身經歷,簡單而直接地作出真實報導及陳述。所謂順筆所至,就是把心中所思所想,明確地流露出作者的真實個性和感情。所以散文作者一般都是以第一人身稱作為敘事的方法。

可以說,散文的特點就是突顯個性,把個人感情的“自我” 表現出來。作者們都盡量利用自己獨特的寫作技巧,以自己的作品向讀者展現出真實而細緻的自我真面目,直接地表達出自身的生活和感情經驗,所有對外事外物甚至內心的思想感情和思考能力。


參考書目:

香港公開大學(2010)“AC366C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第二題

(2) 談到“自我的表現”的文體特點,季羨林在他的《月是故鄉明》一篇散文之中,便充份發揮了這種文學體裁的獨特色彩。

文章開首便說:『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的月亮。』開宗明義,要向讀者說的,就是自己故鄉中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明白不過。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於是,作者亦將同時讓月亮『有什麼東西當陪襯』,也來一拚說說山和水了。

文章從第三段起,便以『我』字開頭,不斷的用了許多個我字:『我的故鄉』、『我小的時候』、『我曾幻想』、『我的故鄉小村』。由故鄉的月亮,寫到故鄉的水,以『在我這個小孩眼中』、『我在坑邊的埸院裡躺在地上』,仔細的描寫天上的星星。讀者不自覺的便跟隨著這一位故鄉中小時候的『我』,『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看天上的月與水中的月『相映成趣』,再又『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甚至可以在第二天『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情與景,人物與外部事物,讀者與作者,都混然連在一起了。

過去即是過去,作者又把讀者帶離開了小時候的場境:『我只在故鄉呆了六年』。時間地點都改變了,作者瞬即轉到濟南、北京、歐洲、再又回到北京,告訴讀者四十多年之後,『我曾到過世界上將近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但是,所有世界各地的月亮,都比不上作者家鄉中『我的小月亮』。明白要說的,就是作者家鄉中的月亮,外地的月亮再明,都不及故鄉的月亮明:『月是故鄉明』,讀者又焉有不白的道理?

『見月思鄉』,是作者幾十年的心結與喜好和經歷,旁人縱然明,也是不解,只有作者心中明白,讀者眼目所感,不過是:『在微苦中實有甜在』。

『月是故鄉明。我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里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一一呈現讀者的眼前,也同時讓讀者清楚感受領會到了。

季老先生寫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內容非常龐雜,有描寫,記敘,也有議論,但最終亦是以個人為出發點,表現出非常私人化及自我的思想感情。

通篇以月為題,重點在描寫自己眼中心中,所看重的都是故鄉中的月亮。作者由始至終都是在抒發思念故鄉的感情,以及對於“流水如逝,時不再來”的感歎。這一篇文章可以說是以抒情為主的文章,描寫各處的月色、記述賞月往事,卻全部都是為了突出作者對故鄉月亮的獨特感受,抒發他的感慨。

這是一篇徹頭徹尾以“自我表現”為中心的散文。不過,愚見認為:有時寫文章也不必行行段段,字字句句都加重語氣,重複累贅的都在說那麼一個『我』字,除了可以讓看文章的讀者可以有一種喘息的空間,同時亦可以令文章有一種較為簡明純淨的感覺。試想若讀者耐心地看完了整篇文章,又那會不明白作者想說的是誰的故鄉中的月亮?可以這麼說:那一個『我』字,一方面可以說是作者刻意造就而成為那一篇文章的特色,亦同時可能成為了那一篇文章的最大敗筆。






參考書目:
香港公開大學(2010)“AC366C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第三題

(1) 散文中的描寫的筆法,是把素材用文字呈現出來,可以用精雕細刻,濃墨重彩的筆法;也可以用墨線勾勒,不著顏色的筆法;更加可以不求形似,務求存其神韻。談到散文的描寫筆法,我們可以就著用筆的深淺、意蘊而言,分為意描、白描和細描三個種類。

所謂的意描,著重的是運用簡潔的筆法,也會採用一些修飾的手段,如運用比喻的方法去描寫目的物與人事。另外,作者又會運用意描的手法,省略,跳躍地描寫作者所看到或希望讓讀者看到的景物人情。力求做到寥寥數筆,點到即止,不落俗套的境界。

說到白描,就是不加點染,不用或甚至少用色彩濃烈的修飾形容詞。不加渲染烘托,也不必用上任何的修辭手法,只是用簡潔質樸的文字,對事物進行樸實的描繪,展示散文本來的面目。白描,就是以最基本、最簡淨的慕狀形容,客觀樸素地形容目的人物和環境,以至作者所看到的景狀和物象,沒有什麼修辭手段。白描的勾勒基本上是完整的、連貫的。

而細描所用的,卻是細密、逼真的筆法,對人物或事物都作出細緻入微的描慕刻畫,精雕細刻,務求纖毫畢現,繪影繪色。細描的特點在細,但卻並不是面面俱到,巨細無遺,所謂:「有捨才有得」,作者需要的是作出適當的選材,懂得集中寫作的目的物,主次分清,才能有上乘的好散文。




參考書目:
香港公開大學(2010)“AC366C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第三題
(2) 徐治平寫作的《仰望布達拉》,描寫的對象就是西藏的布達拉宮,是運用了細描的描寫筆法來寫布達拉宮。








作者由“進入拉薩,”馬上把他看到的布達拉宮的“白”、中間的“紅宮牆”,“頂部的……金飾物在陽光下閃著金光”,“背景是白雲藍天。”帶到讀者的前面。

在這裡,作者利用了幾個剌目的顏色:白、紅、金、藍、白,由建築物與天上面的雲都寫到了。筆法簡單清楚地把自己所看到的布達拉宮帶到讀者面前,難怪讓作者甚至是讀者都會『心中一聲驚呼』而“感到有一種不可逼視的光從前面射來”。“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種神秘的聲音在迴響”,令讀者進入了作者時間空間,同時感受到布達拉宮的“莊嚴與祟高”。

作者又運用了動點描寫的方法,從不同的立足點仰望布達拉宮,包括“北京中路北側的玉蘭花燈下”、“紅山西側”、“紅山北麓的宗角祿康,在一個十畝許的人工湖北岸”、“八角街中心大昭寺的金頂上”。作者從不同的立足點仔細觀察、描寫巍峨雄偉的布達拉宮,不但令人有目不暇給之感,也通過“在拉薩,幾乎隨處都可望見布達拉宮”的事實,印證了“布達拉似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莊嚴與崇高”。

作者根據自己的觀察立足點和描寫的空間變化而描寫當時的事物,運用了定點描寫法、動點描寫法、步移法,描寫布達拉宮,表達了作者對布達拉宮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接向讀者說出:“布達拉宮”就是“聳立在拉薩市中心的紅山頂上”。細說了布達拉宮的前後左右,甚至屋頂,底部,“東西兩側的宮牆”、窗戶,再對比天空的藍天白雲,把布達拉宮比擬為“佇立世界屋脊上的一位長者,一位哲人。”

作者與讀者一起跑到布達拉宮的前後左右,把這一位有如“長者”、“哲人”一樣的宮殿,作出禮拜:“在拉薩,幾乎隨處都可望見拉薩。”因為,“布達拉宮似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超越了時間空間的距離而永遠存在。布達拉宮的美麗與恆久,在作者筆下得到肯定,同時令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的筆法高超,亦是令這篇文章可以作為範文的明証。


參考書目:
香港公開大學(2010)“AC366C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AC366C 2nd paper

AC366C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
導師評改作業二

繳交日期:2010年7月19日

第一題
(1) 意象結構分為:(一)感官式意象(二)心理式意象二個類型。

感官意象可以分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等五大類。

首先,意象是由作者眼中所見而產生出來的意象。

聽覺意象則是由描慕聲音而產生出來的意象。聲音本來就是不可捉摸的,但高明的作者可以用他自己的語言形容出聲音的美態,把無形變為具象,甚至有不同的層次,令讀者看見文字卻有如聽見聲音,甚至感受到作者對事所寄寓的感概。

觸覺意象則是由肌膚的接觸而產生的意象。通過作者的寫作技巧,讓讀者,有如置身現場,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感覺。

味覺意象和嗅覺意象則是由味覺與嗅覺兩種感官經驗產生,用以輔助其他感官意象。

一般來說,視覺與聽覺的意象都比較常見,而觸覺、嗅覺、味覺都比較少獨立地出現,而常常與視覺、聽覺一起呈現讀者眼前,讓讀者同一時間去感受世界的各種不同情緒與眼界。

至於心理意象則可以分為概念及情緒意象,用以表達出作者的所有知識領域、思維模式以及主觀情感。因為概念與情緒都是經常重疊、交融的,就很難再加分類了。
參考書目:
1) 香港公開大學(2010)“AC366D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2) 鄭明娳《意象本體的類型》

(2) 張秀亞的《杏黃月》一文,運用了一個多義的意象結構,利用了一個杏黃色的月亮,展現了作者的寄託想像,說這一個月亮,既代表了美好,又寓意希望,還象徵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因為這一個杏黃月「在天邊努力的爬行著,企望著攀登樹梢,有著孩童般的可愛神情」。

從「魚鱗上的銀光,在暮色中閃閃明滅」,聯想到「那不是象人生的希望嗎?」「但誰又能說這些細碎的光片,能在人們的眼前閃耀多久呢?」人都希望所有的幸福可以永久長存,易感的作者當然不能脫俗。時間永遠不會為任何人留駐腳步,感慨抒懷,是所有文學作品所常見的。

「杏黃月漸漸的爬到墙上尺許之處了,淡淡的光輝照進了屋子,屋子中的暗影挪移開一些,使那冷冷的月光進來。」“杏黃月”寓意的是永不止息的希望。月光照入了屋子,是要告訴讀者:光明可以驅走黑暗。

儘管人世間的人事變化多端,「月亮也似仍在原來的地方徘徊著,光的翅翼在到處撲飛。」

「又大又圓的月亮正自窗外向她笑著,為她加上了一件杏黃的衫子」,這衣服原來是作者往日著了「輕快的在校園中散步」時候的衣服,「一切像都是閃著光,沒有水草」,而這件衣服「永不褪色」,作者是以這一件杏黃色的衣服代表了永不改變的美好事物。少年時候的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辭強說愁,如今「她永遠不會了解前(象是逸樂)一個名詞的意義了。」

時光荏苒,一切已成過去:「簫聲已經聽不見了,吹簫的人也許已經睡了,嗚咽的簫已被抛棄在一邊,被冷落在冷冷的月光裡。」

作者並不願意「在那個多水草的小小天地里」困住,「她覺著自己像是一尾熱帶魚,終日在這個缸裡浮游著,畫著一些不同的圓,一些長短大小不同的弧線。」所以她特意「向著夜空伸臂劃了一個圓圈」。可是,缸裡缸外,人都是像熱帶魚一般被困,只不過困著人的是另一個更大的缸。

作者希望可以追求人生中最美好的事物,而因為有這種追求和冀望,帶給了作者希望,所以她會說這個美好的杏黃月「努力的爬行」、「徘徊著」、「向她微笑」、「又忍不住向她笑」,處處給她關懷和鼓勵:「這笑竟像是有聲音的,輕金屬片的聲音,琅琅的。」萬籟俱寂而獨擁聲色,作者是刻意地向讀者展示她自己的快樂。

作者 “魚缸”、“簫聲”兩個意象融入文章中,以“魚缸”象徵人生。“魚缸”之下又有“熱帶魚”、“鱗光”、“水草”的意象。“熱帶魚”是主角。“鱗光”閃爍,代表的是希望與笑容。“水草”則是生活中的陰影,繁雜的人事。“簫聲”代表的是主角低沉情緒的象徵,藉以喚起了作者對昔日美好事物的回憶。

杏黃月是全篇主要的意象,以月亮“在天邊爬行”開始,月亮發出“輕金屬的”笑聲作為文章的結束,以月亮的升落軌跡貫串全篇文章:由「漸漸的爬到墙上」,到「似仍在原來的地方徘徊著」,到「只有那漸漸逼近的月光」,「月光又更亮了一些」,令她想起了多年前的往事。然而,因為這月光「自窗外向她笑著」,令她會不自覺地「輕輕的轉側」。

“魚缸”、“簫聲”兩個意象全都統轄於“杏黃月”之下:月光照著魚缸,鱗片上的銀光便是月光的反射。作者最後又回復成為一尾活潑的“熱帶魚”。然後又以“簫聲”嗚咽響起,作者心結雖然解開了,最終都被“冷落在冷冷的月光裡”。首尾銜接,天衣無縫。



參考書目:

3) 香港公開大學(2010)“AC366D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第二題

顏元叔的《英詩誤我》一文,除了在第二段採用第二人稱的敘述觀點之外,其他各個段落都採用了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作者主要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因為談的是他自己“二十到三十歲間的青春”如何“循英詩的指示”追求異性,結果“戰績低於一般人,乃至跡近零蛋”的往事。,

為什麼說「英詩誤我」呢?其實即是:「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假使你先愛上文學,再憑文學找愛人,可能找不上什麼愛人」,當然找不上啦,誰說喜歡文學可以找到「顏如玉」?簡直是異想天開呢。不過最後作者還是找到了他的心中所愛:「直到遇著我的太太。」

文章第一段便道明究竟,告訴讀者不要以為單憑「你口袋中朝夕放一冊英詩」便可以「視它為“戀愛指南”,」結果「東撲西撲,到頭來一腳踏入陰溝」。

第二段寫作者讀大學時又迷信英詩的魅力,浪漫地「抄幾行英詩,放在中文之間」,「十封之後—那冊袖珍詩集裡的佳句差不多抄光了—」,原來對方不過是一個要「嫁給採購局局長的兒子,婚後便移居到美國開餐館去了」的普通女子。

「讀多了這些鬼詩,你就信以為真。」這裡的「你」,其實即是作者,即是文中的「我」。「我」即是「你」,「你」即是我,都是作者本人。作者運用了不同的敘述角度描寫他個人的愛情遭遇,帶引讀者從不同的位置去感受和領會他的故事,使文章變得曲折動人,變化多姿。作者以個人的藝術技巧,一時採用第一人稱述說往事,仿佛在與讀促膝交談親切而無隔閡。一時卻又帶引讀者有如在戲台旁看熱鬧的觀眾,自己倒成了一個自我調侃戲謔的主角,加添了一種風趣幽默的效果。

當作者以為可以學習十七世紀的大情人約翰端恩的「採取情操統一之說,一邊抒情一邊說理,一邊表意,一邊辯論。」到最後反而處處好像與意中人故意顯示聰明才智而成了咄咄迫人的爭辯,終於又把一段大好恩緣推向「一位年高德劭的離婚紳士」而成了失戀一族!讀到這裡,連讀者都為他的愚昧而失笑起來了。

對於自己的戀愛失敗,作者也像許多事業有成的人所說的,把責任歸咎於個人對學業的專注:「當時:我也正在攻讀學位,碩士即將到手,而後還要攻讀博士學位」,功名利祿,常常都讓人作出犧牲愛情的借口,亦武裝了某些人的失敗:「這又是英詩誤了我。」

由浪漫變為平凡,這一段路途,又是如此的普通和踏實:「終於,我也像斯賓塞」「浪蕩的靈魂終得憩息。」「如今,那獨自坐在牆角的女孩,看來如一具還瑰的繆思,實則不過是沉思自己的生計而已。」因為作者幻夢的失敗而否定愛情,否定前輩作者的誤導,其實亦不過是所有平凡人的必經過程而已。

這是一篇篇幅比較長,句式亦多採用長句的散文。長句的特點是結構複雜、語詞多、體形長。致使文章看起來節奏緩慢:「我自己便是先愛上英詩,再循英詩的指示去愛人,結果一個都沒有愛上—直到遇著我的太太。」不是沒有愛上別人,是對象沒有愛上作者而已。「三十之前:愛情生活一片空白,就像取經的唐三藏,從來不沾魚腥—非不願也,實不成也。」原來是另有深意,有苦自己知也。「到頭來一腳踏入陰溝—而螢火蟲升成了天邊的星星一顆。」即是美人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即了。首段便用了三個玻折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音節,這在其他散文作品中是比較少被運用的寫作技巧,也成為本文的一個特色。可是卻因此而令讀者在閱讀文章的時候,覺得不順口,文氣不暢通,少了喘息的空間,甚至有一種壓迫感。

第二段說:「可是正式追求女性,還是從大學開始—高中的老師教誡過:“要追女朋友,到大學時再說。”到了大學,既然念外文,便迫不及待地買了一本袖珍精裝的英詩,放在口袋裡,坐到椰子樹根下,抽了出來,躺下去,便攤開在藍天白雲之下,眼睛由下上翹仰讀起來。」好長的句子,好長的故事。這一段的意思很長,亦同時把作者接受老師的教誨和英詩的薰陶詳細寫出來了。

作者一而再引用詩人的語句,例如雪萊:“我跌倒在人生的荊棘上,我洗血!”“不知怎的,我飄至你的窗前,甜美的。”“啊,把我從草地上挽起來吧,因為我要死了,要暈了,要垮了!”一口氣引用了三段詩人的美語,企圖展示出英詩引人入勝的地方而不避其長。

又寫「華茲華茨筆下的“露稀”:“她居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在鴿溪的流泉旁;她是一位沒有人讚美的少女,沒有人去愛她。一支紫羅蘭,長在苔生的石後,凡眼難窺全貌;亮麗如星,當只有孤零一顆閃耀在天庭……”」

作者自以為:「這種女生,只有口袋中放著一冊英詩的人,才會懂得欣賞!」可是,這位「用兩條橡皮筋扎著—多別致幽雅脫俗的橡皮筋呀!」連橡皮舫都因為扎在美女的頭上而生出光彩來了!可是,那位像「一朵空谷幽蘭」的女生並沒有欣賞那「口袋放著一冊英詩的人」!作者自修自憐之下,亦只有悄然引退的份兒。白白浪費了作者「選買了一叠信紙—淺藍色,玩合她的襯衫之藍—于是一遍又一遍,訴說著你對文學的抱負,對英詩的欣賞,對雪萊的熱愛,對華茲華茨的陶醉」。可是,所有作者所作的,其實不過是徒然,真正的愛情,並不是人有我有,而各個不同,不能抄襲妄效的。

結尾說出因為沉迷英詩,使得作者「回首二十到三十歲間的青春,不能不說是一片慘白。」因為「這個失落全得責怪英詩,因為它所提供的戰略戰術,只是令我每戰皆北。」


參考書目:

香港公開大學(2010)“AC366D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第三題

文章的題目是《白楊禮讚》,作者寫:「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直接用上散文中的破題法,開篇便點出題旨,向讀者明說了他為此文的目的和對象,開門見山,落筆即點題,揭示出全篇文章的主旨。

第二段仔細描寫作者看到的黃土高原上的景象: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有由「幾十萬年前由偉大的自然力所堆積成功的黃土高原的外殼」;有「翻起了一輪一輪的綠波」;有「並肩的遠山的連峰」,而無論是黃土抑或是麥浪,作者要歌頌的仍然是「人類勞力戰勝自然的成果」。即使作者用了「雄壯」、「偉大」來形容眼前的景物,卻同時又引誘讀者在心裡產生一種「單調」的感情:「在你的心頭潛滋暗長了」,為下段再一次讓白楊樹的出場而刻意舖排牽引,費盡心思,把白楊的美,極力展現在讀者的眼前。

第三段寫白楊樹「前面遠遠地一排」,「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都能「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極力寫出白楊令人震撼的一面。

第四段:「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不是平凡的一種樹!」直接肯家又呼應了第一段對白楊樹的讚美:「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

第五段以詩一般的語言描繪白楊樹有「筆直的幹,筆直的枝」,兩次用了「像是加以人工似的」句式,強調白楊樹的不是加以人工,「絕無旁枝」,「一律向上,緊緊靠攏」、椏枝「成為一束,絕無橫斜逸出」;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重複而又加強這種圖象的效果。「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因為:「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把白楊樹的神氣、個性、風釆都活靈活現的描寫出來了。作者寫白楊的樹幹、樹枝,白楊的樹葉,白楊的樹皮,「哪怕只有碗來粗細罷,它卻努力向上發展」,「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第六段又說:「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絕不是平凡的樹!」重複讚美白楊樹的美,肯定白楊樹的美。

第七段把白楊樹形容為:「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的「樹中的偉丈夫」,「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徵了北方的農民」。他對白楊樹的感情是單純、統一的,令人一目了然。通過對白楊樹的禮讚,作者讚美“北方農民”的質樸、堅強不屈,全篇主題鮮明,脈絡清析,感情強烈。

第八段加強語氣:「白楊不是平凡的樹,它是西北極普遍,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農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民相似」。終於,我們看到作者真正要讚美的其實是北方的農民!「我讚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徵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徵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鬥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永上進的精神。」

文章最末一段仍然不肯放棄他對白楊的深切讚美:「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讚美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頎的),」先是運用以退為進,明徹暗攻的手法,然後是再一次加強語氣,以「極常見」對襯「貴族化」,「鄙視」對應「讚美」,最後還要加上一句:「我要高聲讚美白楊樹!」收筆強而有力,同時呼應了開篇的:「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也總結了全文,突出了主題,完全達到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和目的。

文章參差錯落,段落時長時短,卻仍然建構出緊密有序的布局和章法,條理清晰而又自然,在段落銜接方面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



參考書目:

香港公開大學(2010)“AC366D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香港:香港公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