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題
琦君在《父親》這篇散文,集中從肖像、語言兩個方面描寫父親的形象。
在肖像描寫方面,作者對父親的音容笑貌,服飾舉止,風度姿態,都進行了詳細的描繪。因為人物的外貌,是無可避免地與他的社會地位、生活境遇、性格愛好、個性氣質等因素息息相關。作者因著父親的種種特徵,反映了父親的身份、職業、經歷、性格,從外貌的變化透視人物的內心世界。
父親出場時的形象是「四個馬弁擁著父親咔嚓咔嚓地走進來。畢挺的軍裝,胸前的流蘇和肩徽都金光閃閃的,帽頂上矗立著一朵雪白的纓。」把父親身份地位的尊貴點出。
「在我們的小腦袋中,父親是一位好大好大的官」,當父親回家時,馬弁們的「一聲吆喝:「師長回府啦!」。在哥哥的口中是:「噢!爸爸好神氣!」弟弟呢?「看到他腰間長長的指揮刀就有點害怕。」
通過部下馬弁陳勝德的描述,把「父親接見賓客時的神氣」講給作者聽,父親的形象就更鮮明全面了:「不是兇,是威嚴。」「但他不是亂發脾氣的,部下做錯了事他才罵,而且再怎麼生氣,從來不罵粗話,頂多說:『你給我滾蛋』。過一會也就沒事了。這是因為他本來是個有學問的讀書人,當初老太爺一定教導得很好,又是陸軍大學第一期畢業,又是日本留學生,所以他跟其他的軍長、師長,都不一樣。」
胡雲皋說:「別看你爸爸威風八面,心非常的仁慈,對人好,對馬也好所以這匹馬被他騎得服服貼貼的,連鞭子都不用下,因為你爸爸是信佛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篇散文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大量抽取別人語言中對父親形象的描述甚至是部下與小孩子互相談論的對話。其實也是因為作者當時的年紀實在是太少了,她不可能也「從來沒看見過父親騎馬的英姿」,所以只能從別人的口中聽取別人對父親的描述。
當父親退休了,他的衣飾亦隨之改變:「退休以後,不再穿硬綳綳的軍服,戴亮晶晶的肩徽。在家都穿一襲藍灰色的長袍。手裏還時常套一串十八羅漢念佛珠。剪一個平頂頭,鼻子下面留了短短八字鬚,看去非常和氣,跟從前穿長統靴,佩指揮刀的神氣完全不一樣了。」以前的父親回家就「一聲不響地進書房去了。」現在的父親“看見我們作遊戲,他就會喊:「長春、小春過來,爸爸有美國糖給你們吃。」”父親變得和靄可親了,雙方的距離明顯縮短了。前後對比鮮明,父親的職業及社會地位改變了,裝扮自然也改變,甚至心態性情都改變了,一個原本讓小孩「怕得直躲」,威武不可親近的父親成了一個在家唸佛,讀書、寫字的父親,前後判若兩人。一個退職自然便親切得多了,把饞嘴的小孩子形容成「蒼蠅似的飛到他身邊」,是多麼令人羨慕的親子圖畫!
父親後來就成了一個「笑著把我牽進書房,取下桌上小檯鐘,一圈圈的轉著長短針,一個個鐘頭教我認」的好父親。
作者同時也寫了父母親和睦的生活,二次提到:「我想父親的信佛,和母親的吃素唸經是很有關係的。」自己幼承庭訓,愛讀書寫字,對子女自然也是有要求的:「他要哥哥和我把這些書統統讀完,作一個有學問的人。」
到後來遭遇兒子死亡的事故,父親的形象就變得輭弱了。回家的父親「還是穿的藍灰色長袍,牽著我的手走到大廳裏坐下來,叫我靠在,他懷裏,摸摸我的臉,我的辮子,把我的雙手緊緊捏在他手掌心裏」。他的心碎了,讀者也不忍卒睹了。
作者寫父親愛子女的心,除了嚴厲強迫就學,也寫他雖然不愛趁熱鬧,卻會因為不願看到女兒失望而溫柔慈愛的牽著女兒的手去看廟會。父親對女兒的慷慨溺愛,借著幾件家常小事,娓娓道來,感人至深。
作者花了頗長的篇幅,詳細描寫父親是「一位是非強烈,而且極具判斷力的人。」他支持蔣委員長的對日宣戰,有信心「國軍所採的戰略之正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軍事家」,但他同時也是一位「儒將」。他會打槍,也會讀書。因為「打的是內仗,殺的不是敵人,而是自己的同胞」,洞悉時機,選擇急流勇退,寧願退休在家中讀書念佛。
他因為曾經受到國父的信任而在革命軍北伐途中協助通過防線而感到安慰,表現他並不是一個貪生怕而沒有主見的軍人,他的退下火線,不過是知所進退而已。
作為父親的兒女,父親被形容為「急公好義」,甚至在鄉間辦起了學校來,讓全村兒童免費得到受教育的機會。
父親愛書如命,看重書本「比珠寶金銀都寶貴萬萬倍」,但同時也明白「如不愛讀書,即使擁有滿屋圖書,也都不是真正屬於你的。」深懂讀書與知識對人的真正價值。
在語言描寫方面,作者運用了父親說話語言的特色,刻畫父親的性格,揭示父親的思想、性格和心理。把父親的身份職業、社會地位、經歷教養、生活習慣,使讀者聽其言而知其人、明其心,達到所謂「言為心聲」的效果,讓讀者看其散文而知其所寄託的感懷。
一個父親會“慢慢兒撥著念佛珠說:「這種軍官當得沒有意思,打的是內仗,殺的不是敵人,而是自己的同胞,這是十分不對的,所以爸爸不再當軍官了。」”情真意切。父親說:「哦,還有讀書、寫字。」語氣是如此的溫柔。
一個女兒也就會說:「那麼爸爸以後也唸經囉。」把小孩子的天真與一個放下屠刀的軍官寫得真摰極了。所以後來小女兒“自怨自艾地說:「我好笨啊,連鐘都不會看。」”語氣是如此的令人心疼,可愛。當她“尖起嗓門喊:「哥哥,上課去啦。」”這種語言技巧,有若小說一般生動,卻也更加有如現實一般的生活化。
他們的說話非常簡單,卻很親切自然,切合本身的行為職業,甚至年齡素養。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語言。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當中,因著他們個別的情緒變化,性格轉變而有所不同。“一圈圈”、“一個個”都是運用了小女兒的用語,生動活潑。
痛失愛兒,父親到家後對女兒說的第一句話是:「怎麼這樣瘦?飯吃得下嗎?」當中「包含了多少愛憐和歉疚。」把為人父母心底最大、最真、最深的愛與關懷都刻畫出來了。跟著又對老師表示:「讀書不要逼得太緊,還是身體重要。」這一句說話,從一個事事有要求的父親說出來,是何等的沉痛、傷心!女兒感到「無限委屈」的哭了,父親也「掩面而哭。」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無常。因為兒子的卒死,他從一個要求子女成才長進的父親,又變回最簡單、原始,只希望女兒吃得飽,穿的暖,長的健康、快樂便好了。作者運用了文章主人翁的說話,把一個對兒女充滿期望的父親展示出來,也把他其後的心理變化以最精煉的語言表達了。
父親對女兒說:「…你哥哥最不喜歡看鐘,我卻硬要他看鐘,耍他守時。他去世的時候是清晨五點,請大夫都來不及,看鐘又有什麼用?」悲痛之情,沁入心脾。
到後來的“父親愛我,無微不至,我想看他手上的夜光錶,他就脫下來給我,我打碎了他心愛的花瓶、玉杯,他也不責罵。釣魚、散步,總帶著我一起,只是不喜歡熱鬧的場合。”卻會因為不想女兒坐在台階上哭而破例:「別哭,我正想去走走,陪我去吧。」語氣既憐且愛,突顯了一個好父親的形象。
到父親臨死前對家人說:「你們都高聲唸佛吧!」語氣是如此的穩定,也切合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對生死的超脫。人之將死而仍然可以堅強鎮定地為自己安排打點身後的事情,把一個飽經憂患而看破生死的父親,寫得超然於塵世物外。
參考書目:
香港公開大學(2010)“AC366C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第二題
黃裳寫《前門箭樓的燕子》,仔細地結合了當時的場面而描寫遊人的心理狀態,不嫌繁複地刻劃人景相交的畫面。
場面描寫,就是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與人物活動的綜合描寫,在特定的時空文錯中,具體的描寫刻畫作者所在的人文環境之中。
作者以一個北京旅遊人士的眼光,由重遊北京所感覺到的熱鬧開始寫起:『到北京的那一天,天真夠熱的,覺得北京的太陽確是不同凡響。不過卻熱得乾脆、痛快,絕不拖泥帶水』,因為愛北京,才有『說不出的相思』,才會覺得那怕天氣是如此的熱,也『比江南高明』。人的心理因素可以影響外事外物甚至是現實環境的是否可以接受,都因為作者對北京久存心坎的思念,戰勝了他對外在環境以至天氣的任何惡感:『這些店招看了就使人感到親切,即使裡邊賣的食物與過去不大一樣了』。不過是小米稀飯,作者卻因為它是『地道的北京風味』而讚好,把一個到了異鄉觀光卻懂得欣賞當地人情風物的遊人心理刻畫出來了。
第二段寫作者『白天幾次經過,我已經貪婪地看過好幾眼,現在就細細地、前前後後好好地看著她。』箭樓仍然是『莊嚴肅穆』的,但卻是『大大方方』的,『樓身比我保留的任何舊印象都乾淨得多』。作者愛這個朝思暮想的箭樓,把一座從歷史中走過來的古建築形容為一位英雄的母親,『今天,好是應該開顏一笑了。』母親笑了,孩子們也笑了,作者愉悅的心情,躍然紙上。
寫了箭樓,作者貼合題旨寫『千百隻燕子不住地圍繞著箭樓飛,飛去飛來,飛進飛出,就像夏天雷雨前荷塘上穿梭飛舞的蜻蜓;蜂衙前哄聚的蜂群。』因為過去從來沒有看見過這種景色而使得作者貪婪地『佇立了很久』,這種心理狀況是可以理解的。面對眼前燕子翻飛的景象,作者以『喧騰』來形容,因境生情,以情喻景,心情也是非常愉快的。在遊子的眼光中,對箭樓是充滿感情的。
寫箭樓的側影,作者形容『她本身就像一隻作勢將要凌空飛去的燕子,有一對鮮明、凸現的側翼。………它是那麼端凝、却又那麼輕盈;那麼沉著,却又那麼飛動;那麼拙重,却又那麼飄舉;那麼威武,又那麼秀麗。』建築物是笨重的,燕子是輕靈的,作者寫的是建築物- 箭樓,心裡想的卻是會飛的 - 燕子,如此的充滿想象力,也只有在旅途人的人才會有的輕鬆心理狀態。雖然歷史是沉重的,建築物也是莊嚴的,對正在旅遊的人卻有另一番心情。
作者寫了箭樓,作者不能不寫主帥正陽門,既寫它的氣魄,格局,也寫它的金彩:『在晚霞影照下,發出了眩目的光』,然而在遊客的眼光看去,它『依舊是玲瓏』的,並不因為它是「大屋頂」的建築而不悅。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是如此的深愛北京的任何環境和建築物,連帶被太陽晒得熾熱的白石獅子都好似是活的。
自己的眼所見,心所想,腦所思,手所觸都寫完了,作者再來寫眼前身畔坐著的老人與在廣場裏活動的年青人,甚至被吸引得走進了廣場裡。而那裡不單有一對兒的,也有三人一組的。可以說是由作者一個人而變成二個、三個,有老的、嫩的,最後以『一隻飛碟向我飛來,正想躲時,它卻從耳邊飄過去了。』作者一邊走著,一邊看著別人悠閑歡樂的享受朋友甚至親子的家庭樂,作者也不其然腳步輕快起來,由最初入城的冷靜、渴望而到最後的縱情投入,以至輕鬆離去,把遊子的心情變化展現在讀者眼前了。
參考書目:
香港公開大學(2010)“AC366C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第三題
《樹猶如此》一文,作者運用了各種豐富而又技巧高超的抒情手法,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有寓情於事的,有寓情於物的,更加有寓情於景的,在敘事、、寫景、狀物之中,把個人的感情披露的淋漓盡致,表達對好朋友王國祥的思憶之情。
作者寓情於事,把兩個人相交三十年來的事往穿插,記述二人由最初相識到的學習生活,對事業的不懈追求,對日常生活所抱持的態度,以致互相扶持,共同抗病的過程都仔細道出。
原來二人早在王國祥第一次發病時就已經共同走過了一段艱辛的日子了,可見他們的感情非比尋常:「那時我只能在一旁替他加油打氣,給他精神支持。」而王國祥「病中還替《現代文學》拉了兩個訂戶,而且也成為這本雜誌的忠實讀者。」甚至作出長期經濟支援,使得雜誌可以繼續刊印,支持作者的理想和工作。這裡也是雙方感情的見証。
這是一篇追憶亡友的文章,以買屋種樹為開始,中段又以友亡樹枯為記。最後朋友死了,對景懷人,對樹嗟嘆,當人去樹枯之後,一切都是沒有法子彌補的。作者獨力把園中花樹修復而重新有了氣象,可是人卻是返魂無術,而作者也從沒有想過在枯死的樹上再植另一株新的。把好朋友的兩株桂花移植到自己的花園裡,既表示自己思憶舊友的心意,也暗示他們的感情是永遠存在,至死不瑜,不可以替代的。
作者把要抒發的感情寄託在事件的陳述之中,把濃郁的感情融化在筆端,表達作者真摯細膩的情感。由買屋改園開始,寫摯友老遠「從東岸到聖芭芭拉來幫我」,這一份非比尋常的感情已經是令人羨慕的了。因為是「遍植我屬意的花樹,才奠下日後園子發展的基礎。」這一份感情是不會因為任何外事外物的轉變而更動的,隱然含有至死不休的意思。
「當時如果有人告訴我喜馬拉雅山頂上有神醫,我也會攀爬上去乞求仙丹的。」朋友命懸一線,急的長途拔涉,四處求醫,這一種關愛之情,令人感動。
作者寓情於物,「大概因為犀牛角曾治療過國祥的病,我對那一群看來兇猛異常的野獸,竟有一份說不出的好感,在欄前盤桓良久才離去。」因為感激犀牛族的角成為好朋友的藥引而生了感激之情而不懼不捨,表露了作者對朋友的感情深厚。
柏樹的枯亡,預示了好友的先逝:「有一天,我突然發覺後院三棵義大利柏樹中間那一株,葉尖露出點點焦黃來。起先我以為暑天乾熱,植物不耐旱,沒料到才是幾天工夫,一棵六、七十呎的大樹,如遭天火雷殛,驟然間通體枯焦而亡。那些針葉,一觸便紛紛斷落,如此弧標傲世風華正,茂的常青樹,數日之昌竟至完全壞死。」作者寫的是樹,同時亦是寫人。「心中總感到不祥,似乎有什麼奇禍即將降臨一般,沒多久,王國祥便生病了。」
作者以柏樹比作故人:「這種義大利柏樹原本生長於南歐地中海畔,與其他松柏皆不相類。樹的主幹筆直上伸,標高至六、七十、呎,」明明是可以「往空中發展,前進無量。」已經「抽發得傲視群倫,成為我花園中的地標。」最後卻落得個「園中西隅,剩下的那兩棵義大利柏樹中間,露出一塊楞楞的空白來,」成為「一道女媧煉石也無法彌補的天裂。」作者把王國祥的生平、天性和待人處事的態度比作柏樹,一句「直言直語」,除了道出他的事業際遇情況,也同時寫了他與柏樹的相似之處:「當他發覺他在理論物理方面的研究無法達成重大突破,不可能做一個頂尖的物理學家,他就斷然放棄物理,轉行到高科技去。」與柏樹的「但橫枝並不恣意擴張」,互相呼應起來了。柏樹的枯亡預示了好朋友的「本來可以更上一層樓,可是天不假年」,最後都是要「走得太早」。「我們全力以赴,卻一敗塗地。」樹枯了,作者不得已而要「教人來把枯樹砍掉拖走。」
「我一向相信人定勝天,常常逆數面行,然而人的力量竟不敵天命,人生大限,無人能破。」人壽有限,天命既不可違,樹猶如此,何況是人?
當王國祥真的油盡燈枯了,作者也不得不與之話別而「執著國祥的手,送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在人間,他們是互相都告了永別。好朋友是會心意相通的。
作者寓情於景,既寫物,也寫情,其實說的是人,把個人的感情都寄託在柏樹、桂花、甚至是茶花上面,因景生情,對樹、對花都在懷想故人之中。然而庭園荒蕪,觸景生情,因為樹,因為花而終日生活在對故人的思憶之中。「草木跟人一樣,受了傷須得長期調養。」救得活了花樹,卻救不了人,徒嘆奈何。
「我把王國祥家那兩缸桂花也搬了回來,因為長大成形,皮蛋缸已不堪負荷,我便把那兩株桂花移到園中一角,讓它們入土為安。」愛屋及烏,把花移到自己的園子裡,其實是對亡友的思念永遠根植在自己的心田裡。
樹亡人去 ,少了一株義大利柏樹 ,縱然是「冬去春來。我園中六、七十棵茶花競相開發,嬌紅嫩白,熱鬧非凡。」花再燦爛,獨留的人還是寂莫的。「春日負暄,我坐在園中靠椅上,品茗閱報,有百花相伴,暫且貪享人間瞬息繁華。」好友亡故,不能共享。兩相對比暗喻,因景懷人,作者對花憶故舊,斯人獨憔悴。「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總看見園中西隅,剩下的那棵意大利柏樹中間,露出一塊楞楞的空白來,缺口當中,映著湛湛青空,悠悠白雲,那是一道女媧煉可也無法彌補的天裂。」恨海難填,既深且厚的道盡了他對故友無盡思憶的感情。
題目是樹猶如此,表達的是情何以堪?!寫好朋友的深厚珍貴友情的文章有很多,但如白先生的寫法,細膩而感人。
參考書目:
香港公開大學(2010)“AC366C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香港:香港公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