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4日星期一

AC366C 2nd paper

AC366C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
導師評改作業二

繳交日期:2010年7月19日

第一題
(1) 意象結構分為:(一)感官式意象(二)心理式意象二個類型。

感官意象可以分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等五大類。

首先,意象是由作者眼中所見而產生出來的意象。

聽覺意象則是由描慕聲音而產生出來的意象。聲音本來就是不可捉摸的,但高明的作者可以用他自己的語言形容出聲音的美態,把無形變為具象,甚至有不同的層次,令讀者看見文字卻有如聽見聲音,甚至感受到作者對事所寄寓的感概。

觸覺意象則是由肌膚的接觸而產生的意象。通過作者的寫作技巧,讓讀者,有如置身現場,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感覺。

味覺意象和嗅覺意象則是由味覺與嗅覺兩種感官經驗產生,用以輔助其他感官意象。

一般來說,視覺與聽覺的意象都比較常見,而觸覺、嗅覺、味覺都比較少獨立地出現,而常常與視覺、聽覺一起呈現讀者眼前,讓讀者同一時間去感受世界的各種不同情緒與眼界。

至於心理意象則可以分為概念及情緒意象,用以表達出作者的所有知識領域、思維模式以及主觀情感。因為概念與情緒都是經常重疊、交融的,就很難再加分類了。
參考書目:
1) 香港公開大學(2010)“AC366D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2) 鄭明娳《意象本體的類型》

(2) 張秀亞的《杏黃月》一文,運用了一個多義的意象結構,利用了一個杏黃色的月亮,展現了作者的寄託想像,說這一個月亮,既代表了美好,又寓意希望,還象徵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因為這一個杏黃月「在天邊努力的爬行著,企望著攀登樹梢,有著孩童般的可愛神情」。

從「魚鱗上的銀光,在暮色中閃閃明滅」,聯想到「那不是象人生的希望嗎?」「但誰又能說這些細碎的光片,能在人們的眼前閃耀多久呢?」人都希望所有的幸福可以永久長存,易感的作者當然不能脫俗。時間永遠不會為任何人留駐腳步,感慨抒懷,是所有文學作品所常見的。

「杏黃月漸漸的爬到墙上尺許之處了,淡淡的光輝照進了屋子,屋子中的暗影挪移開一些,使那冷冷的月光進來。」“杏黃月”寓意的是永不止息的希望。月光照入了屋子,是要告訴讀者:光明可以驅走黑暗。

儘管人世間的人事變化多端,「月亮也似仍在原來的地方徘徊著,光的翅翼在到處撲飛。」

「又大又圓的月亮正自窗外向她笑著,為她加上了一件杏黃的衫子」,這衣服原來是作者往日著了「輕快的在校園中散步」時候的衣服,「一切像都是閃著光,沒有水草」,而這件衣服「永不褪色」,作者是以這一件杏黃色的衣服代表了永不改變的美好事物。少年時候的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辭強說愁,如今「她永遠不會了解前(象是逸樂)一個名詞的意義了。」

時光荏苒,一切已成過去:「簫聲已經聽不見了,吹簫的人也許已經睡了,嗚咽的簫已被抛棄在一邊,被冷落在冷冷的月光裡。」

作者並不願意「在那個多水草的小小天地里」困住,「她覺著自己像是一尾熱帶魚,終日在這個缸裡浮游著,畫著一些不同的圓,一些長短大小不同的弧線。」所以她特意「向著夜空伸臂劃了一個圓圈」。可是,缸裡缸外,人都是像熱帶魚一般被困,只不過困著人的是另一個更大的缸。

作者希望可以追求人生中最美好的事物,而因為有這種追求和冀望,帶給了作者希望,所以她會說這個美好的杏黃月「努力的爬行」、「徘徊著」、「向她微笑」、「又忍不住向她笑」,處處給她關懷和鼓勵:「這笑竟像是有聲音的,輕金屬片的聲音,琅琅的。」萬籟俱寂而獨擁聲色,作者是刻意地向讀者展示她自己的快樂。

作者 “魚缸”、“簫聲”兩個意象融入文章中,以“魚缸”象徵人生。“魚缸”之下又有“熱帶魚”、“鱗光”、“水草”的意象。“熱帶魚”是主角。“鱗光”閃爍,代表的是希望與笑容。“水草”則是生活中的陰影,繁雜的人事。“簫聲”代表的是主角低沉情緒的象徵,藉以喚起了作者對昔日美好事物的回憶。

杏黃月是全篇主要的意象,以月亮“在天邊爬行”開始,月亮發出“輕金屬的”笑聲作為文章的結束,以月亮的升落軌跡貫串全篇文章:由「漸漸的爬到墙上」,到「似仍在原來的地方徘徊著」,到「只有那漸漸逼近的月光」,「月光又更亮了一些」,令她想起了多年前的往事。然而,因為這月光「自窗外向她笑著」,令她會不自覺地「輕輕的轉側」。

“魚缸”、“簫聲”兩個意象全都統轄於“杏黃月”之下:月光照著魚缸,鱗片上的銀光便是月光的反射。作者最後又回復成為一尾活潑的“熱帶魚”。然後又以“簫聲”嗚咽響起,作者心結雖然解開了,最終都被“冷落在冷冷的月光裡”。首尾銜接,天衣無縫。



參考書目:

3) 香港公開大學(2010)“AC366D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第二題

顏元叔的《英詩誤我》一文,除了在第二段採用第二人稱的敘述觀點之外,其他各個段落都採用了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作者主要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因為談的是他自己“二十到三十歲間的青春”如何“循英詩的指示”追求異性,結果“戰績低於一般人,乃至跡近零蛋”的往事。,

為什麼說「英詩誤我」呢?其實即是:「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假使你先愛上文學,再憑文學找愛人,可能找不上什麼愛人」,當然找不上啦,誰說喜歡文學可以找到「顏如玉」?簡直是異想天開呢。不過最後作者還是找到了他的心中所愛:「直到遇著我的太太。」

文章第一段便道明究竟,告訴讀者不要以為單憑「你口袋中朝夕放一冊英詩」便可以「視它為“戀愛指南”,」結果「東撲西撲,到頭來一腳踏入陰溝」。

第二段寫作者讀大學時又迷信英詩的魅力,浪漫地「抄幾行英詩,放在中文之間」,「十封之後—那冊袖珍詩集裡的佳句差不多抄光了—」,原來對方不過是一個要「嫁給採購局局長的兒子,婚後便移居到美國開餐館去了」的普通女子。

「讀多了這些鬼詩,你就信以為真。」這裡的「你」,其實即是作者,即是文中的「我」。「我」即是「你」,「你」即是我,都是作者本人。作者運用了不同的敘述角度描寫他個人的愛情遭遇,帶引讀者從不同的位置去感受和領會他的故事,使文章變得曲折動人,變化多姿。作者以個人的藝術技巧,一時採用第一人稱述說往事,仿佛在與讀促膝交談親切而無隔閡。一時卻又帶引讀者有如在戲台旁看熱鬧的觀眾,自己倒成了一個自我調侃戲謔的主角,加添了一種風趣幽默的效果。

當作者以為可以學習十七世紀的大情人約翰端恩的「採取情操統一之說,一邊抒情一邊說理,一邊表意,一邊辯論。」到最後反而處處好像與意中人故意顯示聰明才智而成了咄咄迫人的爭辯,終於又把一段大好恩緣推向「一位年高德劭的離婚紳士」而成了失戀一族!讀到這裡,連讀者都為他的愚昧而失笑起來了。

對於自己的戀愛失敗,作者也像許多事業有成的人所說的,把責任歸咎於個人對學業的專注:「當時:我也正在攻讀學位,碩士即將到手,而後還要攻讀博士學位」,功名利祿,常常都讓人作出犧牲愛情的借口,亦武裝了某些人的失敗:「這又是英詩誤了我。」

由浪漫變為平凡,這一段路途,又是如此的普通和踏實:「終於,我也像斯賓塞」「浪蕩的靈魂終得憩息。」「如今,那獨自坐在牆角的女孩,看來如一具還瑰的繆思,實則不過是沉思自己的生計而已。」因為作者幻夢的失敗而否定愛情,否定前輩作者的誤導,其實亦不過是所有平凡人的必經過程而已。

這是一篇篇幅比較長,句式亦多採用長句的散文。長句的特點是結構複雜、語詞多、體形長。致使文章看起來節奏緩慢:「我自己便是先愛上英詩,再循英詩的指示去愛人,結果一個都沒有愛上—直到遇著我的太太。」不是沒有愛上別人,是對象沒有愛上作者而已。「三十之前:愛情生活一片空白,就像取經的唐三藏,從來不沾魚腥—非不願也,實不成也。」原來是另有深意,有苦自己知也。「到頭來一腳踏入陰溝—而螢火蟲升成了天邊的星星一顆。」即是美人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即了。首段便用了三個玻折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音節,這在其他散文作品中是比較少被運用的寫作技巧,也成為本文的一個特色。可是卻因此而令讀者在閱讀文章的時候,覺得不順口,文氣不暢通,少了喘息的空間,甚至有一種壓迫感。

第二段說:「可是正式追求女性,還是從大學開始—高中的老師教誡過:“要追女朋友,到大學時再說。”到了大學,既然念外文,便迫不及待地買了一本袖珍精裝的英詩,放在口袋裡,坐到椰子樹根下,抽了出來,躺下去,便攤開在藍天白雲之下,眼睛由下上翹仰讀起來。」好長的句子,好長的故事。這一段的意思很長,亦同時把作者接受老師的教誨和英詩的薰陶詳細寫出來了。

作者一而再引用詩人的語句,例如雪萊:“我跌倒在人生的荊棘上,我洗血!”“不知怎的,我飄至你的窗前,甜美的。”“啊,把我從草地上挽起來吧,因為我要死了,要暈了,要垮了!”一口氣引用了三段詩人的美語,企圖展示出英詩引人入勝的地方而不避其長。

又寫「華茲華茨筆下的“露稀”:“她居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在鴿溪的流泉旁;她是一位沒有人讚美的少女,沒有人去愛她。一支紫羅蘭,長在苔生的石後,凡眼難窺全貌;亮麗如星,當只有孤零一顆閃耀在天庭……”」

作者自以為:「這種女生,只有口袋中放著一冊英詩的人,才會懂得欣賞!」可是,這位「用兩條橡皮筋扎著—多別致幽雅脫俗的橡皮筋呀!」連橡皮舫都因為扎在美女的頭上而生出光彩來了!可是,那位像「一朵空谷幽蘭」的女生並沒有欣賞那「口袋放著一冊英詩的人」!作者自修自憐之下,亦只有悄然引退的份兒。白白浪費了作者「選買了一叠信紙—淺藍色,玩合她的襯衫之藍—于是一遍又一遍,訴說著你對文學的抱負,對英詩的欣賞,對雪萊的熱愛,對華茲華茨的陶醉」。可是,所有作者所作的,其實不過是徒然,真正的愛情,並不是人有我有,而各個不同,不能抄襲妄效的。

結尾說出因為沉迷英詩,使得作者「回首二十到三十歲間的青春,不能不說是一片慘白。」因為「這個失落全得責怪英詩,因為它所提供的戰略戰術,只是令我每戰皆北。」


參考書目:

香港公開大學(2010)“AC366D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第三題

文章的題目是《白楊禮讚》,作者寫:「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直接用上散文中的破題法,開篇便點出題旨,向讀者明說了他為此文的目的和對象,開門見山,落筆即點題,揭示出全篇文章的主旨。

第二段仔細描寫作者看到的黃土高原上的景象: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有由「幾十萬年前由偉大的自然力所堆積成功的黃土高原的外殼」;有「翻起了一輪一輪的綠波」;有「並肩的遠山的連峰」,而無論是黃土抑或是麥浪,作者要歌頌的仍然是「人類勞力戰勝自然的成果」。即使作者用了「雄壯」、「偉大」來形容眼前的景物,卻同時又引誘讀者在心裡產生一種「單調」的感情:「在你的心頭潛滋暗長了」,為下段再一次讓白楊樹的出場而刻意舖排牽引,費盡心思,把白楊的美,極力展現在讀者的眼前。

第三段寫白楊樹「前面遠遠地一排」,「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都能「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極力寫出白楊令人震撼的一面。

第四段:「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不是平凡的一種樹!」直接肯家又呼應了第一段對白楊樹的讚美:「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

第五段以詩一般的語言描繪白楊樹有「筆直的幹,筆直的枝」,兩次用了「像是加以人工似的」句式,強調白楊樹的不是加以人工,「絕無旁枝」,「一律向上,緊緊靠攏」、椏枝「成為一束,絕無橫斜逸出」;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重複而又加強這種圖象的效果。「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因為:「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把白楊樹的神氣、個性、風釆都活靈活現的描寫出來了。作者寫白楊的樹幹、樹枝,白楊的樹葉,白楊的樹皮,「哪怕只有碗來粗細罷,它卻努力向上發展」,「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第六段又說:「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絕不是平凡的樹!」重複讚美白楊樹的美,肯定白楊樹的美。

第七段把白楊樹形容為:「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的「樹中的偉丈夫」,「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徵了北方的農民」。他對白楊樹的感情是單純、統一的,令人一目了然。通過對白楊樹的禮讚,作者讚美“北方農民”的質樸、堅強不屈,全篇主題鮮明,脈絡清析,感情強烈。

第八段加強語氣:「白楊不是平凡的樹,它是西北極普遍,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農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民相似」。終於,我們看到作者真正要讚美的其實是北方的農民!「我讚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徵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徵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鬥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永上進的精神。」

文章最末一段仍然不肯放棄他對白楊的深切讚美:「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讚美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頎的),」先是運用以退為進,明徹暗攻的手法,然後是再一次加強語氣,以「極常見」對襯「貴族化」,「鄙視」對應「讚美」,最後還要加上一句:「我要高聲讚美白楊樹!」收筆強而有力,同時呼應了開篇的:「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也總結了全文,突出了主題,完全達到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和目的。

文章參差錯落,段落時長時短,卻仍然建構出緊密有序的布局和章法,條理清晰而又自然,在段落銜接方面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



參考書目:

香港公開大學(2010)“AC366D中國現當代散文選讀及創作”,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沒有留言: